河南:做好古长城保护工作 探索线性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2-05-31 16:49  浏览量:

  一、相关政策落实与部署情况

  河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胡和平部长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要求,立足长城河南段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以传承弘扬长城精神为主线,以长城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落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生动呈现长城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和价值理念。印发实施《河南省战国楚长城遗址保护规划》《河南省战国赵长城遗址保护规划》《河南省战国魏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楚长城(叶县段、泌阳段)和魏长城(新密段)建设保护规划。

  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

  (—)工作进展

  一是调查保护长城文物资源。完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重大文物和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一张图”管理和清单化保护。列支专项经费,对北齐长城(济源段)、楚长城(洛阳段)等文物资源开展专题考古调查,研究其历史年代、规模特征、区域分布、保存现状、价值意义等。开展长城保护立法调研。

  二是加快建设长城重点项目。重点督导楚长城(叶县段)保护利用项目、宝丰生态保护试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清凉寺汝窑文化展示园、泌阳县楚长城遗址公园主题展示馆、赵长城(卫辉段)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利用项目等。协调解决项目用地、建设资金等重大问题。

  三是做好重要点段数字再现。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点段纳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工程。2022年首批选择楚长城遗址公园(泌阳)、叶县楚长城数字展示体验馆、南阳张仲景墓及祠等3个项目,面向国内外征集数字化展示方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整合资金予以奖补。

  四是办好长城宣传推广活动。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纳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年度宣传计划,联合B站、星球研究所等开展市场推广。配合拍摄电视专题片《长城之歌》。参与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长城文化论坛等活动。开展长城摄影、微视频、主题歌曲等艺术创作。

  (二)存在问题

  长城本体文物保护基础较弱。河南境内的长城本体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因历史年代久远,几千年来,长期受地震、洪涝、雨水冲刷、荒草树木挤压、人为长城取砖取土、平整道路、种植农作物等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地面遗址遗迹遗存较少。至今,长城本体遗址遗迹分布仍处于乡村边界,周边群众保护意识较差,加之沿线交通基础设施与长城本体遗产衔接性不够,整体保护基础偏弱。

  长城文化展示整体利用较低。河南境内长城文物文化遗址遗迹较少、景观价值较弱,公共展示场所少。遗产与主要交通线路联系不便,通达性较弱,公众参与度低、利用水平不高。长城沿线涉及的13个县(市、区)的偏远乡镇,大部分均处于荒山野岭,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条件较差、产业基础较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长城文物文化资源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较低,长城文化品牌经济效应和社会价值挖掘不深,对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严重不足。

  长城沿线区域合作难度较大。河南境内的长城文物遗产基本都位于市界、县界、乡界、村界交叉地带,跨行政区域较多。同时涉及文物、林业、农业、城建、交通、土地、环保等多个部门交叉管理。受制于体制机制问题,长城各类文物、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缺乏合力,跨区域合作、管理协调难度较大。

  三、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工作安排

  (一)优化总体空间布局。按照“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成整体展示”原则,以楚长城为主线搭建“形象标志点+主题标识区+核心展示段”空间骨架,串联沿线各类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全面展示长城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构建以南阳、平顶山境内楚长城为主体核心展示带,以方城、叶县“万里长城·河南开端”主题展示区,新密魏长城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林州占元村长城精神主题标识区为建设保护片区,以文物价值较高、保存状况良好且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城点段为形象标识点段的“一带三区十点段”空间格局。

  (二)加强组织建设。成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审议相关机构设立、政策制定、年度计划等重要事项,指导重大任务、重要工程、重点措施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问题。长城沿线市级党委和政府承担全省长城保护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要责任,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承上启下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

  (三)健全管理体制。整合相关职能,组建河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统一行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范围内国有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履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范围内的文物保护、生态保护、资产管理、特许经营权管理、社会参与管理、宣传推介等职责,协调与当地政府及周边社区关系。根据实际需要,授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履行公园范围内必要的资源环境综合执法职责。在南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分别设立河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分局,在沿线乡镇政府设立长城管控保护站,增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相关管理职责。属地市、县、乡镇政府行使辖区内与公园相关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等职责,配合管理局做好公园内文物保护、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等工作,统筹公园内外保护与发展。

  (四)完善配套政策。在确保公园文化保护和公益属性的前提下,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渠道,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市场多元化投资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统筹利用发展和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林业和草原、文物等部门资金资源,强化政策支持的整体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发挥宏观政策综合效应。省级财政可通过现有渠道每年划出专项资金,予以公园建设管理必要的补助,大力支持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关市、县财政要综合运用相关渠道,积极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建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

  (一)保护优先、强化传承。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真实完整保护传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强化科学规划,注重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应保尽保,推动各类资源合理利用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实现长城保护与利用有机统一。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公众需求,充分考虑长城沿线各市县地域广泛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差异性,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注重跨地区跨部门协调,有统有分、有主有次,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社会参与,实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全民共享,共建共赢。加强与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有效衔接,发挥文物和文化资源综合效应。

  (三)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立足本土化彰显地域性,体现长城沿线地区独特人文魅力。保护传承弘扬长城文化,系统展示长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焕发新时代风采。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一批文化标识性强的公共文化空间,探索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新模式,突出长城标志性符号,成为彰显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河南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提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地址:济南市泉城路73号 邮编:250011    
鲁ICP备05038982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