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月度协商 > 十二届省政协第三次月度协商会 > 努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 他山之石
一、青海长城资源概况
青海明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及文化景观价值,是以明代西宁卫长城(史称西宁卫边墙)为主体的军事防御工程。同时,根据文献记载,青海省明代长城始建于明代中叶,自1546年始,至1596年止,历时51年。经长城资源调查,青海明长城主线363公里。其中,有敌台10座、烽火台115座、关隘4座、城堡46座、相关遗存5处,主要分布在我省西宁市(城中区、城北区、大通县、湟中区、湟源县)、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县、民和县、化隆县)、海南州(贵德县)、海北州(门源县)的12个县(区)。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青海长城资源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带,主要为夯土和土坯砌筑建筑遗址,本体比较脆弱,其保护价值优于开发价值。
二、工作推进情况
在总体思路上,以大通、贵德、互助、乐都长城段为核心,确立了4个重点建设区,统筹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紧盯重点项目,以项目支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题宣传活动上出彩出新,作出亮点和特色。
(一)管控保护区建设情况。紧扣重点支持方向,积极谋划项目。实施了西宁段、大通段、湟中段、互助段、平安段、门源段、乐都段等一批长城本体保护工程项目,其中5个项目列入国家项目,3个项目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6000万元。经国家文物局组织评审,批复同意明长城湟中段李家山烽火台、李九烽火台保护修缮和明长城贵德段保护展示2个项目,完成项目经费申报。指导湟中县文物部门完成湟中段新城堡抢险加固维修工程设计方案。协调省财政厅落实长城保护员补助经费每年19.05万元,强化了省级人民政府落实长城保护工作的责任。
(二)四个重点建设区项目建设情况。大通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科普教育馆项目建设资金总投资2500万元,2021年8月6日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完成封顶,完成投资1600万元。长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500万元,土地手续已落实,正在进行风景廊道项目的前期设计。配套1000万元全力保障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贵德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包括明长城(贵德段)文化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及附属设施等。目前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计划2022年3月底开工建设。贵德县还积极引入民间资本6003.66万元,与青海蓓翔城市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贵德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互助县已上报5个关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互助段)建设项目,并列入青海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目前,正在编制《青海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互助段)建设保护规划》。乐都区已上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拟投资2500万元,建设游客管理服务中心24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目前,已完成地理测绘及可研编制。积极联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青海省长城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试点工作,提高了长城资源数字化管理水平。
(三)主题宣传活动。根据我省颁布的长城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做好长城文化宣传活动。2021年5月底,举办青海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讨会,通过以会代训方式对长城沿线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政策知识培训。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国家文化公园专班杨鹏飞、中国旅游研究员副研究员黄璜莅临指导。2021年11月,我们依托长城资源,开展了“爱我长城爱我家乡”研学旅游体验活动。安排部署了青海明长城文化宣传片的拍摄工作,计划2022年6月底前完成。策划近一年的“世界屋脊上的长城”—青海明长城主题摄影展将于2022年3月1日正式开幕。引导大通县、贵德县、互助县等重点区县开展文创大赛活动,依托青海大通六月六老爷山花儿会、农民丰收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长城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和传播活动。推动长城文化元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统筹利用我省长城沿线的历史遗存、革命文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四)保障措施
1.领导小组建立情况。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省长任组长,20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工作专班,组建了专家咨询组,为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大通县、贵德县、互助县、乐都区均成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大通县还成立项目工作专班,组建长城文化研究专家咨询库。
2.规划编制进展情况。《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保护规划》已征求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专家意见,下一步召开领导小组会,审议通过后印发落实。
3.其它措施。印发《青海省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分工方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青海明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青海省文物安全管理办法》,有效提升了保护利用效率。青海省政府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工作作为重点,纳入《青海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2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我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下一步建设重点和方向,同时也作为年终重点工作考核内容。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视频调度会精神,科学谋划布局4类主体功能区,严格划定管控保护区,准确定位主题展示区、创新打造文旅融合区、合理发展传统利用区,协调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基础工程建设,确保我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是抓机制。推动互助、乐都2个重点区段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人负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督促尚未成立专家咨询组的长城沿线11个县区尽快成立专家咨询机构,积极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和参谋作用。充分发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办公室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作用,组织召开青海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会或工作推进会,部署年度工作任务。组织召开项目申报专题培训会,指导各区县把准项目建设方向,提升项目谋划水平和申报质量。二是抓规划。印发并落实《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保护规划》,指导贵德、互助、乐都三个重点县区编制分段建设保护规划,推动其它县区制定建设保护方案,建立层级分明的省有总规、重点县区有分规、其它县区有方案的规划体系。三是抓项目。落实重点项目调度制度,坚持按月调度、按季跟进。制定青海省长城(大通段)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科普教育馆冬季施工方案,完成附属用房的主体封顶,开展科普馆绿化、主体装修、停车场等工程计划,于2022年7月全面完工。做好青海省长城(大通段)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科普教育馆展陈大纲编制,继续申报科普馆展陈资金项目,通过引进招商企业进行科普馆展陈设计项目投资、运营模式。指导督促大通县、贵德县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互助明长城大通苑堡修缮项目、明长城大通段庙沟堡和西南角角台、湟中区新城堡抢险加固工程、明长城贵德段保护展示等项目。指导长城沿线12个县区再梳理、再谋划长城重要遗址遗迹、长城特色文化公园、文化旅游复合廊道等重点建设项目。四是抓融合。以大通、贵德、互助、乐都等县区为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实现优质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点打造大通城关镇至互助南门峡特色展示带、民和县川口镇至官亭镇文化旅游特色展示带,依托沿线重要文物遗迹,推动长城文物资源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促进沿线乡村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带动文旅项目、文旅产品发展。五是抓研究。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长城课题研究项目的征集、立项、实施工作。启动大通长城文化研究发掘项目。借助高校、社科、文物考古界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深入研究青海长城文物的综合价值,讲好青海长城故事,彰显青海长城文化魅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青海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提供)
各地政协链接
党派团体链接
各市政协链接
常用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