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月度协商 > 十二届省政协第三次月度协商会 > 努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 调研报告
中央和省委作出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决定和部署以来,潍坊市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潍坊段有关工作,将其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标杆、新名片来打造,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助力人民满意的品质城市建设。截至目前,各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印发后,我市成立了潍坊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重点工作。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牵头,市、县联合开展现场巡查,加强齐长城潍坊各段保护。沿线的临朐、安丘、诸城三县市强化文物工作力量、聘用保护员,今年又安排齐长城文物保护和巡查公益性岗位247个,加强一线巡查保护力量。市级成立了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
(二)强化规划引领。齐长城在潍坊市境内长约160公里,自西向东依次经过临朐县(64公里)、安丘市(46公里)、诸城市(50公里)三个县(市),约占全线总长的四分之一,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组在我市临朐县召开东片区座谈会。《潍坊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齐长城保护列为文物工作重点,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为文旅融合发展重要板块,加强市级统筹。县域层面,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临朐东岭段、安丘城顶山段、诸城黑王家沟段等保护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实施。
(三)强化文物保护。市、县高度重视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意见》,沿线三县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文件,并与各镇街园区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明确属地管理责任,落实齐长城“四有”和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使齐长城得到有效保护。争取国家和省专项经费,用于齐长城文物维修保护。进一步明确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设立保护标志碑53个、保护界桩980个。2021年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齐长城保护工作推进会在我市临朐县召开。
(四)强化产业发展。加快沿线景区景观提升,不断提升临朐沂山、安丘城顶山、诸城竹山等齐长城沿线景区品质,谋划建设了临朐齐长城潍坊非遗博物馆、诸城竹山生态谷、安丘获鹿山谷等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了一批景区村庄,并遴选创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山东省精品旅游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全市农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资源整合取得新成果。齐长城沿线三县市现有博物馆17家,A级旅游景区35家(其中5A级1家、4A级7家),通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了沿线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
二是产业融合实现新突破。以各类博物馆、民间艺术和农耕文化传承体验等为特色,实施“文旅+”“+文旅”,丰富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培育了一批研学实践基地、康养旅游基地。以景区村庄为珠,以“齐鲁天路”为链,带动了沿线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富民、强村,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全域旅游聚合取得新进展。齐长城沿线的诸城、安丘、临朐三县市均已成功创建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并正在整合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冲击。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对齐长城缺乏整体包装宣传,群众知晓率偏低。
二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强。齐长城为线型遗址,散状分布,与沿线文旅项目的整合不够,没有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特别是齐长城保护修缮工作完成后,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与旅游、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还没有成熟的路径。
三是资源要素保障不足。主要在土地、资金等方面,齐长城保护、维护工程缺乏资金支持和专业人才支撑,沿线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导致保护利用进度不快。
四、下步推进措施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编制实施《潍坊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统筹齐长城文物保护。筹备组建潍坊市考古研究院,设立潍坊市历史文化研究专项社科课题,加强齐长城等潍坊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力度。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健全完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统筹用好各级财政资金,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在具备条件点段布置安装监控设备,建设齐长城监管平台。加强落实齐长城“四有”保护措施,确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制定实施潍坊市博物馆之城建设行动计划,年内新增10家博物馆,争创首批山东省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区。
二是加强综合开发。结合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做好资源价值分析,多角度研究、策划好项目,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实施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突破工程,推动每个县市区引进、建设1—2个带动力强的文化旅游项目。结合全省文化旅游“百大工程”,加快实施潍坊市文化旅游“双十工程”,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企业集团,提升一批文化旅游景区,实施5A级景区勇攀登、4A级景区全覆盖、A级景区大提升和文化“三进”赋能景区行动。进一步挖掘与齐长城、黄河有关的非遗文化,加强与旅游、文创、研学等的结合,建设市级标志性非遗主题展馆和“潍坊手造”博物馆,建设非遗聚集区和非遗工坊,推进非遗“进景区”,让非遗“活”起来。围绕潍坊农耕文化,组织潍坊农耕文明专题研讨会,策划农文旅大项目,编制《世界农业公园项目策划》,助力“三个模式”的创新提升。
三是加强宣传推广。结合齐长城和黄河文化特点,整合现有景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特色旅游线路和活动。积极争取,将相关活动纳入全省乡村好时节、好客山东贺年会、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等省级平台。积极开展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交流合作,策划举办黄河非遗之旅高峰论坛。通过各类媒体途径,向社会宣传国家文化公园的理念,弘扬长城精神等优秀文化,提高社会知晓度,引导公众关注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让市民群众共享文化旅游发展成果。
四是加强机制建设。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制定《关于加快产业融合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参照省级工作要点,编制市级工作台账,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年度工作。充实工作力量,成立市级工作专班,加强横向沟通联合,解决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市县纵向联动,促成条块联合。落实《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和“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专项监督要求,适时召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场会议,合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五、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对长城精神的宣传。建议统筹各类宣传渠道资源,开展长城精神宣传,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等群体,将其作为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加强对齐长城的文史研究。建议整合各方面人才力量,对齐长城及沿线文化历史等进行全面梳理、研究。
三是形成工作合力。建议加强市县联动和部门统筹,引导将有关政策、资源和项目等向齐长城沿线聚集、引导,通过产业融合助力沿线发展。
各地政协链接
党派团体链接
各市政协链接
常用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