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保护和建设情况
  发布日期:2022-06-01 09:36  浏览量:

  一、上级政策和规划落实情况

  (一)体制机制建立方面

  目前,山东省已经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工作决策参谋和政策咨询机制。

  根据工作安排,我市拟成立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21个部门和区县主要领导任成员的淄博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推进专班。

  (二)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方面

  2022年3月,《2022年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点》下发各市。《工作要点》突出了文旅大项目的重要性;强调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利用,彰显文化特色,探索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地方特色和地域模式。

  压实相关部门和区县责任,建立健全工作协调和督导机制,参照省《工作要点》,我市已形成《2022年淄博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强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的建设。同时梳理了13个项目纳入淄博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其中齐长城(淄川)遗址文化公园入选国家“十四五”文旅重点储备项目,实行项目清单化,挂图作战,一月一督导,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三)规划落实方面

  2021年,我市在前期编制《淄博市齐长城文化生态旅游带开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又编制了《淄博市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以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核心,确定了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齐长城文化生态旅游带等重点建设内容,构建起前瞻性、精品化的发展格局。

  目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正在征求意见,规划实施期为2021—2025年,明确了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涉及齐长城遗址沿线7市17个县(市、区),包括我市的博山区、淄川区、沂源县。

  经我局与规划编制组对接协调,规划征求意见稿将“齐地探源主题展示段”纳入全省的七大展示段。推荐齐长城(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博山区颜神古镇、红叶柿岩等15个项目纳入文旅融合区重点项目,推荐博山区黄连峪村、淄川区牛记庵村等6个传统村落纳入传统利用区,推荐淄川区马鞍山抗日遗址等10个项目纳入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推荐焦裕禄故居、中郝峪村纳入长城六大经典旅游线路。

  二、我市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域内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齐长城110.8公里,目前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立足根本,全力做好文物保护。长城沿线有国家级文保单位9个,省级文保单位83个;2021年我市共投入1745万元文物保护资金,完成了齐长城核桃崮段、城子段等4段的抢救保护工程。覆盖市区(县)两级的齐长城监控平台已完成方案设计;淄川区、博山区、沂源县计划聘请170名公益岗位巡护员,对齐长城全线进行巡查看护。

  (二)文化赋能,高度重视本地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以历史文脉为线索,将齐长城沿线发展起来的淄川聊斋文化、博山陶琉文化、沂源爱情文化等地域文化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是开展齐长城沿线孟姜女传说、淄博陶瓷烧制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和传播活动,挖掘展现齐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二是发展与齐长城相关联的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研学旅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举办了“我和我的长城”

  研学游等活动,让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加分项。

  (三)沿线聚合,充实文化公园文旅业态。我市充分发挥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优势,加大齐长城沿线文旅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文化游、研学游等产品内容和旅游新业态。一是2021年齐长城沿线创建提升了3家A级景区,现共有8处4A级景区、20处3A级景区和10处2A级景区。二是注重红色旅游发展,齐长城沿线建成焦裕禄纪念馆、朱彦夫初心家园等5家A级红色旅游景区。三是建设高端民宿,已有红叶柿岩原舍清芷、青未了、牛记庵等60余家精品民宿,2021年从中遴选评定17家打造了“齐长城宿集”品牌;淄川区太河镇、博山区池上镇入选我省民宿集聚区创建名单。四是齐长城沿线已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省级景区化村庄25个,2021年中郝峪村入选全国旅游扶贫案例,7项主题活动和案例入选省文旅厅评选的2021年“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优秀案例,2022年又争取到山东省七夕情缘主题游活动主会场设在我市。

  (四)紧抓项目,大力推动重点区段和项目建设。2021年优选推荐多个项目入选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库),其中淄川齐长城(淄川段)遗址公园、临淄齐文化博物院功能提升完善2个项目纳入全省跟踪调度月报体系。2022年优选推荐聊斋故里建设提升项目、沂河源田园综合体等总投资73.2亿元的13个项目纳入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建设内容涵盖旅游景区改造提升、历史文化名村修缮保护、康养示范区打造、旅游基础设施改造、革命文物单位修缮、工业遗址改造展示等。

  三、工作中的问题

  (一)文保资金缺乏保障。齐长城保护历史欠账较多,在建立监管系统、对长城本体抢救性保护等方面资金缺口较大。

  (二)沿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滞后。齐长城在我市多处于地势险要之处,道路通达性不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够健全,沿线环境整治等基础性工作亟需加强。

  (三)政策性制约因素较多。一是部分项目受用地指标、生态红线等因素限制,工期进展缓慢,影响投资积极性。二是项目投资以社会资本为主,政府参与度不高,难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四、我市下一步工作举措和安排

  (一)明确分工,强化组织保障。发挥淄博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推进专班的作用,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制定印发《2022年淄博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点》,强化工作协调和督导,加快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的建设。

  (二)龙头引领,推进大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国家级项目齐长城(淄川段)遗址公园建设,不断增强标志性项目的影响力和带动性。二是加强项目储备,做好沿线沂河源田园综合体等13个新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三是丰富文化公园内涵,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建设与“齐国故都”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有机结合,加快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的齐风胜境、齐故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进度,融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理念,擦亮“齐国故都”招牌。

  (三)政策扶持,激发国家文化公园活力。一是用好上级政策,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文旅项目储备库。二是倾斜激励政策,在规划调整、用地保障等方面为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支持。三是强化扶持政策,设立2022年度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在资金使用上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倾斜。四是整合现有政策,加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旅游的力度,加快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实施村庄景区化工程,培育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四)内外融合,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一是利用我市坐拥齐长城和黄河两大资源的优势,在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既突出各自特色又注重相辅相成、业态互补。二是结合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与沿线兄弟城市的联动效应,协同宣传推介和培育市场,努力将“齐国故都”品牌打造成国家文化公园中的一张闪亮名片,为全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淄博力量。

  (五)加强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一是依托在建的临临高速、济潍高速和7053次绿皮火车沿线站点,推进齐长城旅游干道沿线交通路网建设;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2022年在齐长城沿线沿岸完成1条国省道的大修,新建改建农村通景道路11公里,新建提升旅游停车场10处,构建“快进、慢游、互通、智慧、绿色”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二是加大齐长城两侧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力度,加强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加强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自然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建立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保护管控清单,提出详细建设要求和约束条件,禁止不符合保护传承要求的项目建设,防止不恰当开发和过度商业化。

  五、意见建议

  淄博是齐国故都,淄博段齐长城是现存长度最长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在齐长城保护与开发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淄博市正依托齐长城历史文化资源,以齐长城国家公园建设为机遇,整合沿线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打造集长城文化观光、生态运动休闲、山乡民俗体验、乡村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带,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齐国故都”旅游目的地品牌。

  建议在省级层面确立淄博段齐长城在全省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标杆段地位,发挥淄博市承上启下、串联东西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政策资金、土地保障、齐长城沿线道路等基础服务设施提升等方面,特别是省政府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所涉及的各方面,给予淄博市更多的支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地址:济南市泉城路73号 邮编:250011    
鲁ICP备05038982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