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生态并举 讲好山东“长城故事”
李西香
  发布日期:2022-06-01 10:03  浏览量: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文化生态并举,深挖文化内涵,彰显齐鲁特色,统筹推进国家战略实施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探索“山东模式”,打造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

  一、深挖文化内涵,讲好“长城故事”的山东篇章。齐长城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齐长城代表了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自强、众志成城的精神价值;体现了齐鲁大地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见证了齐国的兴衰,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支撑。从时代价值来看,齐长城是展示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力量;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建议省级层面尽快成立齐长城文化研究机构,加强对齐长城文化的研究,深入梳理和挖掘齐长城的历史脉络和独特价值。加强齐长城文化艺术创作,以文学、影视、动漫、网络节目等艺术形式,打造一批展现齐长城特色的艺术精品。通过文化创意、VR/AR技术、游戏、动漫、演艺等形式,对齐长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齐长城在齐鲁大地上焕发新的生机。

  二、坚持保护永恒,加强对齐长城文化与生态的保护。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绵延上千余里,沿线历史遗存较多,人文景观丰富,包括长城遗产、相关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资源、革命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齐长城蜿蜒起伏在山东省中部崇山峻岭之间,拥有山岳、水域、海滨、森林、地质、气候等类型,资源类型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可利用价值大。文化是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根脉,生态是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根基。为此,要将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遗产文化、自然生态的双重保护,既要保护好齐长城沿线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保育齐长城绝美的自然地质地貌与原生态景观风貌,打造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高地。

  三、加强主题展示,打造齐长城历史文化主地标。对接主题展示功能,打造一批齐长城核心展示园,建设齐长城博物馆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主地标。借鉴北京、甘肃等兄弟省市的经验,在齐长城沿线建设综合性或专题性博物馆,打造齐长城博物馆群。

  四、文旅融合发展,建设齐长城文化旅游带。以齐长城为纽带,整合沿线长城本体、长城村落、农业生态和民俗文化等资源要素,文化与生态并举,以点带面,串珠成线,形成集遗产旅游、山岳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于一体的齐长城人文生态旅游带。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发展低空旅游、研学旅行、乡村民宿、旅游演艺、滑雪旅游、房车营地等新业态产品。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使之成为齐长城人文生态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

  五、加强传统利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齐长城穿越鲁中山区,过去由于交通闭塞,沿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齐长城沿线还保存有大量风貌完好的传统村落,属于山东省传统村落集聚区。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应依托沿线的传统村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等特色产业,实现村落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为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经济强省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六、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升齐长城的知名度。以“世界最古老的长城”为整体品牌,线上线下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宣传齐长城,通过举办齐长城文化旅游节、齐长城文创设计大赛、“长城论坛”“齐长城徒步游”“长城脚下话非遗”“齐长城摄影展”“齐长城夏令营”等系列活动,提高民众对长城文化的认同感,传播齐长城精神;扩大齐长城“朋友圈”,融入“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使得齐长城成为山东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七、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加强齐长城沿线重点景区高铁、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与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整治齐长城沿线生态环境,建设齐长城风景廊道;提升导览导游、形象标识、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打造“长城味道”“长城驿站”“长城人家”“长城记忆”等系列品牌;加强齐长城“互联网+”建设,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智慧旅游水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地址:济南市泉城路73号 邮编:250011    
鲁ICP备05038982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