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月度协商 > 十二届省政协第三次月度协商会 > 努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 专家观点
“国家文化公园”是2017年1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来的。目前,国家已经启动了长城、长征、大运河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山东省也启动了长城文化国家公园(山东段)即齐长城的建设工作。
齐长城穿行山东7市17个县(市区),总长度641.32千米,有墙体、壕堑、山险、烽燧、关、堡等6大类260处遗产。齐长城集自然风光、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文化于一体,所经过的地方是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以带动这一带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不是要不要建的问题,而是怎么建的问题。在此,我们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要深入挖掘齐长城的文化内涵。我们今天看见的是齐长城的建筑、沿线的自然风光。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革命文化。例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最早版本,是杞梁妻与齐国临淄城、再与齐长城的传说,后来才和秦长城发生关系。齐长城沿线村落有丰富而独特的民间文化,这是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宝贵文化资源。进村进户开展深入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尽快启动“齐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革命文化调查”项目。
第二,要重视齐鲁古道文化研究。齐长城的关口是齐鲁、齐莒交通要道。以我们近期调查的莱芜区和庄镇为例,从齐国国都临淄到鲁国国都曲阜,最便捷的通道就是经过莱芜区和庄镇的两条古道,一条早期的沿淄河上行的“长峪道”,一条宋元明清时期的走青石关的“瓮口道”。从这条古道出入齐、鲁,和庄镇是必经之地,我们定义和庄镇为“齐鲁之间”。历史上有名的齐鲁“夹谷之会”、“长勺之战”,孔子、孟子去齐国,还有蒲松龄、僧格林沁等历史名人,都与这两条古道有关。“瓮口道”非常险峻,19世纪末日本海军省间谍宗方小太郎持周游中国,刺探情报,足迹所至,北及盛京,南到香港,西至四川,东至华东沿海各省。他惊叹青石关之险峻,说:“予周游四方有年矣,如此险绝,实未见其比。”齐长城关隘遗址尚有七处,最为险峻、保护最好的就是青石关。青石关所在的青石关村,有独特的店铺文化,能够展现鲁商“利不忘义”的传统。“瓮口道”和青石关还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在挖掘齐长城文化的同时,必须重视齐鲁古道、齐莒古道文化研究。建议启动“齐鲁古道与齐莒古道调查”项目。
第三,要科学保护齐长城。由于长期受到自然风化、基本工程建设、矿山开采、农田开垦等因素影响,齐长城的毁坏非常严重,保护是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首要任务。在齐长城保护方面曾经存在很多问题。2017年,我在省政协全委会上提交过《关于科学保护齐长城,杜绝“破坏性保护”的建议》的提案,举了青岛市黄岛区王家墩子至曹城山东坡段齐长城保护的事例。这段齐长城原本是土筑的,黄岛区的保护措施是将齐长城两侧的泥土挖掉,改成道路,将剩下的二三米左右的齐长城两侧垒上石墙。这种保护措施严重地破坏了齐长城的自然环境,是一种“破坏性的保护”。此外还有很多在古遗址上新修建的所谓“齐长城”。这些“破坏性的保护”必须禁止。
第四,要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必须加强统一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建设规划是“一廊七段多处”。不论是七个市的“七段”,还是从260处遗产中遴选的“多处”,都具有文化资源的同质化特点。文化资源的同质化的特点,必然造成建设路径雷同、项目呈现相似的情况,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尽可能挖掘各地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彰显各自优势与特色,尽可能避免同质化现象。
各地政协链接
党派团体链接
各市政协链接
常用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