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月度协商 > 十二届省政协第三次月度协商会 > 努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 专家观点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既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载体,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示平台。齐长城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建设保护利用体系中必须突出中华标识、山东特色、齐鲁底蕴、长城故事四大品牌文化优势,构建在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中具有突出个性化、探索性的遗产传承“山东模式”。
一、挖掘和提炼齐长城独有价值,形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中独有的“山东印记”
在中国长城文化体系中,齐长城表现出特有的历史价值、齐鲁特色、独有内涵。首先,以“长城鼻祖”的历史深度,独领长城文化的源头价值。齐长城是全国最先修筑的大规模国防工程,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源头。齐长城既是山东古今历史发展的载体,又是齐鲁文化演进的见证,从远古时期的猿人时代到春秋战国的金戈铁马,从近代沂蒙山区的红色故事到现代乡村振兴的齐鲁实践,在齐长城沿线都可以寻找到清晰的脉络。其次,以立足齐鲁大地的文化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齐长城文化精神”,集中代表了齐鲁大地和山东人民的精神品格,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集中体现于四个方面,即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贵公重义、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因地制宜,因势变革的开拓精神。第三,绵延千里,通陆达海,连接泰山、鲁山、沂山,以俯瞰三千年历史的气度,与运河、泰山两大世界遗产交汇,与中华民族母亲河相望,形成标志性的“齐长城景观”。第四,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内涵、传承悠久的“齐长城故事”。孔子夹谷会盟、孟姜女的传说、曹刿论战等是齐长城故事的典型代表。
二、凝练和提升特色化“齐长城”品牌体系,形成别具特色的“中国标识”
齐长城文化旅游品牌的提升打造,要突出品牌载体空间的建设,使品牌能够落地;要突出品牌产品系统的打造,使品牌能够生根;要突出品牌效益创造,使品牌能够成长;要突出品牌有效传播,使品牌持续做大。
一是推进齐长城文化旅游带建设,形成品牌空间载体。沿齐长城沿线七个市,沿7市17个县,构建齐长城旅游廊道上的七市十镇百村节点系统,与城市有机更新、乡村建设行动结合起来,把106个传统村落,17个历史文化名村,110个可利用村落,47个农业产业园区及生态园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齐鲁实践地。
二是推进齐长城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建设,让齐长城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形成产品载体。由于齐长城所经过的地域自然地貌和民俗风情的差异,形成了以齐长城文化为总标志而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区段性文化差异,这正是保护和利用的关键。要围绕齐长城品牌,努力打造具有差异性的齐长城人家乡村民宿、齐长城森林部落(绿色齐风)、齐长城遗产小院(齐风遗韵)、齐长城旅游演艺(山海齐风)、齐长城遗产小道等产品品牌。
三是推进集群集聚利用,谋求品牌效益最大化,形成物质载体。要突出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总体统筹。齐长城沿线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7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革命文化资源183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9家、国家风景名胜区1家、国家地质公园级4家、国家湿地公园5、国家水利风
景区5家。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型考古遗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为核心,聚集一批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文化遗产集群并进行整体保护、综合利用、集聚开发。如临朐和沂水交界处的齐长城保护区,既有穆陵关为主的齐长城遗址、也有国家地质公园沂山,还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具备综合保护、统筹利用、一体化开发的条件,可以一体统筹。形成标识统一、产品协调、综合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融合示范试验区。
四是推进市场主体构建,以重点项目为依托,提升齐长城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形成市场载体。按照打造形成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识的定位,推进齐长城重大标志性项目落地。如在淄博建设齐长城博物馆,树立主要地标,在青岛老龙头建设中华长城纪念馆与城市有机更新结合形成青岛城市新地标,在临沂潍坊交界处强化“东镇雄关,穆棱锁钥”形象,建设齐长城关隘标志区。
三、促进齐长城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形成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利用的“山东实践”“齐鲁模式”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齐长城,在探索传承保护发展的实践中,要突出四个创新:
第一,创新国家文化公园管理运营体制,破解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难题。重点解决好多头管理、多地保护、多业利用的问题。从规划入手、从管理落实、从保护落地、从资金保障、从应用发展,成立管理保护运营一体化的机构,建议在山东省文旅厅成立二级管理机构——山东省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或管理办公室),实现遗产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古村的有机融合、一体统筹,探索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保护模式、利用模式的统一。各市同时成立相应机构,实现全省一盘棋,齐抓共建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与建设。以保护利用规划为统领,修编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化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第二,创新齐长城文化传承利用方式,实现遗产资源利用保护的效益最优化。以现代理念和表达,再现宏伟历史。走出静态保护、空间围挡、单一展陈的方式,突出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乡村建设、历史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结合。通过数字化方式将孟姜女的故事、曹刿论战的场景活化展示,建设齐长城非遗体验馆,依托历史文化古村落建设活态博物馆,建设各类齐长城遗产小院、遗产工坊,活化展示齐长城历史文化场景,强化体验性、沉浸感。利用高科技手段,把有关齐长城的历史故事、齐长城的变迁、齐长城的风俗民情等作为串联故事,打造齐长城文创实景剧。
第三,创新品牌和文化价值,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传承高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高度凝练历史价值、深度挖掘教育价值,突出弘扬现代价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焕发新时代风采。同时推进品牌概念落地,开发打造“世界最古老长城的记忆”文创品牌,设计推出齐长城十大手工艺品、十大名吃、十大特产等文化特色鲜明的系列商品。
第四,创新形成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山东实践”,探索具有齐鲁特色的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模式。以国际化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目标,推进齐长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沿齐长城沿线布局遗产小道、休闲绿道、研学步道,丰富线性空间内容。整合各类资源,形成齐长城文化旅游度假区、乡村休闲康养区、齐长城体育旅游公园等多种新方式,在产品化、业态化、体验化上实现品质提升和功能培优。
各地政协链接
党派团体链接
各市政协链接
常用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