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月度协商 > 十二届省政协第三次月度协商会 > 努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 专家观点
齐长城建筑在我省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平谷之中,全长达1200余里,地理环境复杂,遗产长度长、数量大,由于齐长城沿线文物执法力量有限,文物保护难度很大。据国家文物局2021年3月24日公布的《202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政违法案件统计表》发现,山东齐长城遗址2020年一年多达8起案件被列入统计,涉及问题为擅自施工或违法建设、违法施工等。应该说齐长城保护面临的形势是较为严峻的,必须多方共同发力,多管齐下,不断加大齐长城保护的力度。为此,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好人防和技防的协同保护作用。
为提升对齐长城的保护能力,2022年初我省设置了860个齐长城保护员岗位,确保每1公里齐长城至少有1名保护员负责巡查,岗位主要面向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残疾人、农村大龄人员(45-65周岁)等群体。齐长城保护员要每天一次巡护齐长城,履行巡查看护文物本体、及时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定期报告、保护宣传等职责。保护员的职责较多,要求较高,责任重大。但齐长城保护员能否真正起到保护员的作用,要依靠履行日常巡查职责的实际到位情况。建议我省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出台齐长城保护员管理制度,要对保护员开展岗前和日常定期业务培训,为保护员提供必要的巡查、看护工具,对保护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业绩考核,以制度保证保护员能够尽职履责。
在充分发挥保护员“人防”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利用技防手段提升对齐长城的保护水平,弥补“人防”的局限性,发挥人防和技防的协同保护作用。建议省和齐长城沿线市、区县(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在齐长城沿线设置必要数量的高清安全监控设备,使用遥感卫星、无人机、现代通信等技术和手段,对齐长城开展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的定时和不定时监测。对通过监测发现的违法工程建设、文物破坏等违法犯罪行为相关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要及时介入依法处置。
二、加大对齐长城沿线区县(市)的精准普法力度。
关于保护齐长城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等,《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则有望今年制定出台。但对于这些法律法规,齐长城沿线区县(市)的人民群众知晓率低,保护齐长城的法律意识没有内心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建议提高普法的精准性,齐长城沿线区县(市)政府应当每年定期开展关于齐长城保护的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其中的重要条款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知法方能守法,知法方能护法,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护法才是保护齐长城的铜墙铁壁。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齐长城保护工作。
保护齐长城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议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成立公益组织、志愿组织等形式参与保护齐长城活动,鼓励有能力的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与相关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签订公益认领协议,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齐长城特定点段的保护工作,不断壮大齐长城保护力量。
四、强化对齐长城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
预防发生针对齐长城的违法犯罪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所有人明白此类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发生就会被立即发现和打击,且打击的后果是严重的。建议相关文物主管部门设立针对齐长城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奖励制度,鼓励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破坏齐长城及其环境风貌的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举报。以此来保证对破坏齐长城的违法犯罪行为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查处。而对于任何破坏齐长城的违法犯罪行为绝不能姑息容忍,必须依法严肃处理,使违法犯罪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建议针对齐长城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在依法查处后,要在各类权威新闻媒体和新媒体上予以广泛报道,一方面可以起到威慑、吓阻潜在违法犯罪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宣传保护齐长城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作用。
各地政协链接
党派团体链接
各市政协链接
常用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