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月度协商 > 十二届省政协第三次月度协商会 > 努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 专家观点
齐长城修筑于东周时期,是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也是战国时期齐国与赵、魏、卫、鲁、莒等国的交通、商业、文化交流的设施和见证,更是齐文化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齐文化申遗的重要文物支撑。只有深入把握其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才能精准定位,科学施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城文化遗产,而这些都需要科学的考古和研究工作作为基础。
一、加强齐长城考古工作,明确齐长城保护对象
2008—2010年山东省文物局组织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系统的文物资源调查,基本理清了齐长城走向、保存现状,并出版有工作报告和资源调查报告,为齐长城的保护提供了第一手的重要资料。当时限于客观条件,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齐长城的年代分期、消失段落的地下保存情况、齐长城的建筑方式和特点等。这些问题都是齐长城考古的基本问题,制约了我们认识的深入,影响了对齐长城的保护和利用。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依靠考古学这个基础手段。目前,齐长城还没有经过系统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应该针对不同问题,选择不同方法通过考古勘探、断面解剖和必要的考古发掘等手段,明确齐长城本体边界、起止位置、摸清消失点段地下遗迹埋藏情况,了解不同区段墙体结构、建筑技艺和年代分期等。
二、加强保护监管手段,完善齐长城保护体系
(一)坚持预防为主、原状保护。加强预防性、抢救性保护,强化日常保养维护、局部抢险加固,使齐长城遗址及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保持,历史信息及价值得以延续。对于历史上地面部分已坍塌或消失的齐长城遗址,实施遗址原状保护,不在原址重建或进行大规模修复。对于面临自然灾害威胁的齐长城点段,加强预警监测,控制安全隐患,避免自然灾害的直接破坏。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保护。根据齐长城遗址类型特点、环境状况等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对于地面仍存有建筑的点段,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维修加固,严格保持其原形制、原结构。对于价值突出或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联系、具有展示潜力的点段,在严格保护其原形制、原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展示服务的需求适度进行局部修复展示。
(三)运用科技手段,完善保护体系。在齐长城保护上实施人防、物防和高科技检测相合的复合保护监管手段,运用航拍、卫星监测等多种手段。在人防上,要将齐长城保护点段落实到巡查员;在物防方面,在重点段落安装监控设置;鼓励使用遥感卫星、无人机、现代通信等技术和手段,对齐长城开展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的监测。建立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体系和平台。
三、依托考古研究、提升齐长城管理展示水平
一是在齐长城的关键节点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解决齐长城相关建筑的年代、建筑方式和特点等,进行有针对性保护。可以选择合适地点在科学发掘基础上进行复原、展示。
二是搭建齐长城研究平台,开展课题攻关。重点开展齐长城预防性和抢救性保护、土石遗址保护、文物保护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同时,建立齐长城调查、勘探、发掘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为齐长城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建设齐长城遗址博物馆。要以考古发掘成果为依托,打造成齐长城考古发掘、研究、展示的最重要平台和齐长城研究的重要基地,建设齐长城遗址博物馆。展览以齐长城为主题,展示齐长城历史沿革、建造工艺和文化内涵等。建议依托济南省级经济文化圈,在齐长城的起点济南市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筹建齐长城遗址博物馆。
各地政协链接
党派团体链接
各市政协链接
常用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