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助力实体经济腾飞
数字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11月26日上午,在第一专题讨论会场,省政协常委、委员围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进行交流发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有关同志对大家的提问进行了回应,会场内协商氛围正浓。
培养“打头阵”的“金刚钻”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对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推动自研基础大模型,孵化制造、交通、能源、海洋等行业大模型,打造行业标杆。”张洪溢常委结合工作经验,提出筑牢智算“底座”,深化产业创新,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新赛道。
结合泰安市数实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武林中委员则建议,强化龙头转型带动,为数实融合提供示范引领;夯实数字经济底座,为数实融合提供基础支撑;完善人才引育体系,为数实融合提供智力支撑;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数实融合提供要素支撑。
锻造“挑重担”的宽肩膀
实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早就成为共识,如何发挥政府之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完成数字化转型,成为会场热议的话题。
“前瞻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王贤臣常委表示。
潘荣庆常委换个角度建言,要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发挥好政府引导产业基金的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成本。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集成电路、基础软件、重大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短板。”朱文秋常委建议要夯实基础支撑,攻克技术短板。
提升“当主力”的真本领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各行各业升级再造、蝶变焕新的主引擎。
“将传统的‘销售产品’模式转变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的现代化制造服务模式。这一转变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服务的价值,并催生了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我们成功解决了个性化定制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全面实施了通过制造服务化推动转型升级的信息化战略。”李鑫常委以自己的企业为例,介绍了“互联网+定制设计+智能制造”的经营模式。
“鼓励支持数字技术创新,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梳理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出台政策支持地方和企业开展数字核心技术攻关。”高旭光委员聚焦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突破,打造数字经济核心引擎。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持续发展的底气。“加快建设第四代半导体产业人才队伍。依托省内外第四代半导体研发机构,特别是我省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中心、龙头企业创新中心等机构,打造第四代半导体技术高端人才引进平台,吸引全球第四代半导体领域高端人才。”翟世兰常委表示。
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持续关注,积极建言。”会场出口处,一位委员对身边几位与会者说。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第二专题讨论会场,省政协常委、委员和相关部门同志聚集一堂,聚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主题,寻求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痛点、堵点之策。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政府兜底和做后盾,是办不了也是办不好的。”讨论伊始,吴洪田常委直面问题,指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主导、科研主力、企业主体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渠道“通”起来、速度“快”起来。
王淑玲常委点头赞同,“要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她建议,从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融资担保、人才激励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激发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源动力。
针对已出台的政策相对单一、不成体系,尚未构成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全闭环体系等问题,张保祥常委提出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同时为驻鲁高校院所提供商业价值评估、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驻鲁高校院所共建一批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所在,对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聚焦高校院所在人才管理、评价体系、成果转化及协同创新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于永信委员建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科研人员兼职政策,打破“五唯”限制,优化科研人才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只有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才能实现创新价值。”马卫红常委认为,“要畅通科技成果对接渠道,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
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孟令军常委也提到,要进一步提升我省高校科研院所教职工人员的待遇水平和基础科研条件保障,提升科研人员在生活和科研中的幸福度。
同时,郑子昌常委就校企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建议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采取专利申请、技术保密、签订保密协议等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专业化、社会化的‘大而强’的技术转移机构少,技术转移服务市场生态体系仍不健全。”徐东升常委以“威海模式”为例,建议打造科技成果“发现—评价—转化—应用—产业化”闭环体系,培养一批懂技术、懂产业、懂市场、懂金融、懂管理的成果转化专业队伍,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供需脱节问题。
中试平台作为从研到产的“中间站”和紧密连接创新链上下游的重要桥梁,是实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丁希滨常委围绕加快建设“新一代半导体公共服务”中试平台,促进集成电路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出自己的见解。
刘传勇常委同样建议,抓好成果转化应用,优化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布局,省市联动高水平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讨论过程中,相关部门参会同志就常委、委员们的提问积极解疑释惑,大家在互动中思考,加深了理解,增进了共识。
让绿色生产力“赛道”千帆竞发
在第三专题讨论会场,省政协常委、委员与相关部门同志聚焦“科技”“绿色生产力”两大主题,围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协商议政,精准的建议、精彩的发言、精确的解读,拉满了协商的氛围感,也拉高了共识凝聚的“含金量”。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孟庆斌委员立足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定位,以整合港口资源,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提升为牵引,形成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探讨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可行路径和战略需求。
“绿色能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究竟是调整好姿态再起跑?还是边起跑边调整姿态?”张兵委员结合前期开展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调研,赴江苏、浙江、深圳等先进省市对标学习,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也迅速带动起会场的探讨热度。在他看来,山东的优势就在于全产业链、工业门类齐全,应立足山东开放型、体量大的市场优势,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局面。
“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环境服务、资源综合利用三个领域来完善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优化环保产业发展生态,壮大环保产业市场群体规模,提高环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前瞻布局环保新业态新模式。”杨留星委员为日照市重点培育的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支招。
“烟台清洁能源优势突出,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建成了全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投运了全国第一个商业化核能供热示范项目……”隋子林常委对烟台市清洁能源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如数家珍,绿色生产力带来的强劲动能如在眼前。
“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如短时间内成果转化、市场推广难度较大,建议出台实操性较强的科技创新容错机制。”王兆连常委直击我省科技项目验收管理的痛点,建议建立更为精准的项目审计、绩效评价细则和体系,给予企业更大的决定权和资源调度权,释放创新活力。
“将‘蓝色药库’发展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出台发展政策,打造研发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医药协同创新基地。”薛庆国常委聚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言。
“我省溴资源丰富,产能占全国溴素总产能的80%—90%,具有发展锌溴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坚实基础。”叶乐明常委立足光伏产业发展瓶颈,建议研究出台以锌溴电池为代表的液流电池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实现储能领域的换道超车。
“生物基降解制品企业国标行业分类亟需尽快明确。”庄乾元常委呼吁,要抢抓全生物可降解制品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出台相应的项目研发、人才、金融、土地等要素保障政策支持措施,为企业健康发展打开方便之门。
“组建创新联合体,让科技创新顶天立地、铺天盖地。”“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清扫障碍,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赵强、范虎、赵勇三位常委纷纷建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共识在交流中集聚升腾。
“科创资金在整合利用上,探索出了多投结合、先投后补、投贷联动等方式,既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注重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同时面向全社会征集指南建议,遴选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在组织实施上也采取‘揭榜挂帅’到‘赛马制’,再到分阶段补助等,有效弥补了优中选优带来的技术路线上的唯一性等不足。”在回应了委员的一系列关切之后,省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进一步补充道:“今天看到的这份建议案,是省政协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形成的一份非常详实也非常及时的建议案,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同时围绕绿色发展,省科技厅还将研究出台‘十大领域的创新行动计划’,围绕风光核储及高效消纳等领域,会进一步汲取和吸纳。”
打好科技金融组合拳
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科技金融位列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第四专题讨论会场围绕“优化科技金融生态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开展分组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发言踊跃、各抒己见,结合各自实际工作谈感受、话发展、献良策。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伴随着高风险性、长周期性、不确定性和资金密集的特点,使得金融支持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讨论伊始,林建宁常委就点明了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的重要性。
“截至2023年末,我省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51%,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同比增长41%。”王忠坦常委用一组数据向大家展示了我省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我省科技金融快速发展,但整体仍处在起步阶段。”刘仁举委员接过话头,指出我省科技金融发展中仍存在贷款供给总量偏小,信贷支持覆盖面不足,大部分贷款投向了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大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覆盖率不高,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问题。
如何更好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董学琛常委建议,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牵头成立产业金融辅导专班,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站试点,建设企业首贷服务中心等,推进科技金融体制改革,聚焦山东优势科技产业,全面提升多元化金融服务能力。
“应该设立种子基金、放大科创引导基金效能以及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赋能,进一步完善覆盖科技企业原始创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技术产业化阶段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链,加速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黎嘉恩常委建议。
“可以联合高校和金融机构,开设具有山东产业特色的科技金融专业课程,培养一批熟悉本地产业、精通科技金融业务的本土专业人才,定向输送到科技金融服务一线,为科技金融生态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孙晓芳委员说。
“支持服务平台集成创新,借鉴安徽经验,支持山东科技大市场发挥‘总枢纽、主节点’作用,形成成熟的‘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山东打造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开拓知识产权处置、流转的有效途径。”界别群众代表,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莉从如何汇聚服务平台合力方面给出了建议。
如何更好提升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应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多样化需求的能力?面对李荣贵委员的提问,省科技厅参会同志予以细致答复:优化科技征信模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对科创企业征信评估的适应性和精准性;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团队建设,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为科创企业提供差异化、灵活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扩大科技金融的产品供给,设计推出一系列专融产品,搭建覆盖科创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政策宣传,持续推进科技金融走进万千科创企业活动……多项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多点发力,全力助推我省打好科技金融组合拳,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宋齐芳
智汇创新平台 共绘产业蓝图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技术进步、支撑产业发展的引擎载体。第五专题讨论会场,省政协常委、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展开讨论。
放眼全国,立足本省,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会上,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开门见山地指出我省在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仍然存在创新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布局不够合理,成果转化不足、科技研发人才缺口较大等一些问题。”丁保国常委说。
“山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研仪器装置建设,应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切实担当起‘龙头’角色。”占金华委员建议,在不同领域、分类设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中心”,进一步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李京波常委建议,立足我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精准发力,科学布局建设高端研发平台。
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产业强。“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税收贡献强的优质项目,辐射衍生更多有发展潜力的‘新卫星工厂’。”霍媛媛委员建议加快园区发展、提升园区能级。
“充分利用开发区、高新区等载体建立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制定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推动建立科技城、科创中心、离岸孵化器等载体,加强开发区之间的协同创新。”尚胜波常委提出务实建议。
高校具备科研成果和高素质人才密集的优势,而企业拥有产品和市场的丰富经验,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如何发挥“1+1>2”的优势,形成“强强联合”的态势,成为现场大家热议的话题。
“我省高技术产业营收占制造业比重不高,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不够紧密,面向产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研发平台较少。”吴梦军常委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曾晓黎委员看来,加强科技平台建设,要念好产学研“融”字诀,“重点支持产学研融合项目和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平台建设发展,加快引进吸收产业发展‘高精尖缺’人才,破除传统创新模式的沟通壁垒和合作成本……”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高水平创新平台的核心创造力来自创新人才,张连三常委认为,要打破僵化,转变思维,不以人才的地域属性为束缚,更强调“结果导向”和“为我所用”。
“培育和发展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范友金常委表示。
“基础研究创新和产业创新导向不同,考核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汪映荣常委建议根据不同的目标和方向,组织科研攻关,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找问题、查原因,剖典型、提对策,省政协常委、委员将时时用功、久久为功,为提升科技平台的创新能力,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政协智慧。
各地政协链接
党派团体链接
各市政协链接
常用网站链接